【喜讯】公共管理系袁仕海教师荣获“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

2015年07月16日

近日,从广东省教育厅获悉,我院公共管理系袁仕海老师的《师德的力量》一文荣获2014年“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师德征文比赛三等奖。此次征文活动由省教育厅在2014年师德主题建设活动月中组织开展。先后共有全省两万多份稿件参与评选。经过专家的层层遴选,最终评出一等奖60名、二等奖120名、三等奖180名。以下是袁仕海老师获奖作品的原文:

师德的力量

袁仕海

从中山大学访学回来已经两个多月了,除了发现上课的学生比较用心以外,生活和工作像往常一样平静,波澜不惊。偶尔见到几个熟识的同事,总会寒暄几句。由于是华商学院第一批访学的老师,同事们问得最多的是我访学的收获。说到收获,这倒是我倍感自豪的事情。因为在中大访学的一年我有了多个人生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第一次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第一次全程参与地方性横向课题研究,第一次参加国际前沿性的学术会议等等。众多的第一次,一方面说明了我的无知与能力欠佳,但同时也说明这次访学带给我太多的收获。

这么多的第一,哪一个最重要呢?当同事们问到的时候,我总是会说“都重要”。每一次说完之后,我也会问自己“究竟哪个最重要呢?哪个对我的影响最大呢?”思索之后发现,这一切源于我访学的老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教授、博导。是李老师改变了我对做学问与做教师的认知,是李老师身上高尚的师德力量感染、影响并最终让我有这么多的“第一次”。

李江帆老师1951 年 2 月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台城镇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先做过“巡城马”(一种类似采购员的职业)等工作,50 年代初改行当乡村小学教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老师从小学习就很刻苦。初中两年都担任班长,各门功课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十年文革,因“家庭出身问题”一度让李老师失去学习的机会。好在在下乡当知青期间,辛勤的劳动博得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加上一个偶然机会,使李老师有幸作为全公社数百名下乡知青中的三个特例之一,在保留插队“队籍”的条件下,于 1969 年秋被推荐到公社都斛中学读高中。1973年李老师以当年台山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台山县选拔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同时被评为全县先进知青。1976 年秋,李老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佛山师范学校任教,在南海县大沥公社“鹅头岗”度过了紧张、充实的 3 年。在认真教学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的同时,坚持自我进修,工作能力、理论素质有了长足的提高。1979 年秋李老师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华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黄家驹老师。经过 3 年学习,1982 年秋顺利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留校任专职科研人员。 1983 年,李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被评为讲师,1986 年被破格提为副教授,历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1 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 年被聘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调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任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李老师的成长轨迹是在逆境中励志,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这样8个字“自强、勤奋、认真、执着”。

自强——从小学起,李老师就很喜欢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李老师很小就懂得不仅要用功读书,而且要为家里分担困难。放学回家,在别的孩子去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常常要和妹妹到公路上钩枯树枝,捡树叶当柴火。在当知青期间,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使李老师深深体验到当知青的艰难,但李老师没有像一些知青那样挑肥拣瘦,在农活大忙时借故返城,而是知难而上。他虚心向当地农民学习,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农活技巧。工余时间,他用无线电知识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热心地为社员们装修电灯,收、扩音机,广播喇叭等电器。辛勤劳动的汗水,助人为乐的品德,还有随和的性格,使李老师博得了农民们的欢迎和赞许。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李老师度过了虽然艰苦但非常充实的青少年时代,也铸造了他自强不息的品格。

勤奋——几十年来, 李老师一直把“奋斗”二字作为人生座名铭,不敢懈怠,没有放松过目标追求。熟悉李老师的同学和朋友都了解,李老师对时间非常吝惜。李老师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下乡插队期间,当夜幕降临时,农友们在闲聊中消磨时光,也是疲惫不堪的李老师却关起门来读书。在佛山师专任教时,大电网经常停电,学校用柴油机发电,每晚10时就停机,李老师就自制了蓄电池日光灯,学习至深夜。80年代以来, 李老师虽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却很少有过轻松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更多的时间是沉醉于书山学海之中的探索。研究生时期,李老师写论文常干到“东方红”,有次连写20多小时,万言论文一气呵成。 访英期间,吃几口干粮,喝几杯自来水就在计算机中心干个通宵更是家常便饭。

认真——科研中的认真使李老师革故鼎新,取得学术突破,教学中的认真使李老师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了向学生评析我国改革开放前限制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偏差,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文革期间把一些服务活动当作资本主义现象来批判的影像资料,李老师从CD找到卡拉OK唱片,都没有发现合适的材料。最后专门跑到广州购书中心,终于买到电影《青松岭》VCD。他从2小时电影中剪辑出两分钟批判“弃农经商”的场景和主题歌,插入课件,使教学非常生动形象。而他为了这两分钟的素材,就整整花了两天时间。这些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照片,配上恰当背景音乐和精彩电影录像剪辑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解释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好,受到从博士生到本科生的普遍欢迎。日本立石昌广博士2000年慕名来华当李老师访问学者期间,观摩了老师的第三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演示,称赞它远远超过日本的大学经济学科多媒体教学水平。

执着——在李老师开始钻研并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时,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理论持否定、批判态度,认为它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1981年第三产业概念在中国传媒上“亮相”才几个月,就遭到严厉批评,被说成是“渗透着资产阶级本质”的概念而被打入冷宫。同年李老师北上访学时,北方一著名经济学家就劝他要回避科教文卫生产性这一风险大的问题,但执着的李老师认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默默地谢绝了他的好意。面对巨大压力与重重困难,李老师没有放弃努力,李老师从小形成的顽强拼搏的意志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支持着他在科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从1986年2 月起动笔,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夜以继日地写作,最终以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新颖的学术观点构筑起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门新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第三产业经济学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以非实物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石构筑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开拓其研究起点;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理论,则构成了此学科体系的关键环节。该书出版后连获数项大奖。1991年6 月获得被誉为“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仅管,跟李老师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李老师身上高尚的师德力量将激励和导引我的一生。我也将用这种师德力量去影响我的学生,以回馈我敬爱的李江帆老师和我所为之努力工作的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来源:公共管理系)

上一条:【华商学院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省政协常委杨桐教授来我院讲学
下一条:澳洲太平绅士、澳中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苏会长等一行来访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