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如今,我们正处于发达的互联网时代,饭圈文化,追星女孩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我们该如何去做?我们应如何理解中国粉丝文化?这需要我们的深思。据此,2021年12月7日上午,传播与传媒学院邀请暨南大学晏青教授面向全体华商学院增城校区在校学生,于图书馆报告厅开展了本次从本土案例理解中国粉丝文化讲座活动,探讨了关于应该如何理解看待中国粉丝文化的问题。
(到场嘉宾合影)
本次讲座主讲人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博士生导师晏青教授。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传播与传媒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李苗教授、广告学系副主任黄晓赟老师、新闻学系主任占自华老师,以及传播与传媒学院教师代表。
何为粉丝?讲座开始,晏青教授便从TFBOYS着手引出了这一概念。从介绍粉丝是什么到“粉丝”一词意义的历史变迁,晏青教授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如今的我们已经进入泛粉丝化时代,粉丝文化的运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很多领域,主流媒体对明星的报道也显著增加。粉圈是忠实于单一的网络的粉丝,他们依存于互联网由于相似的喜好而组成网络,忠实度高,潜力巨大。粉圈泛化使粉丝由传统意义上的小部分人扩大至大部分人,学者、白领、学生,都可能是粉丝的一员,由于粉丝包含的范围扩大,粉丝群体的力量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如今是生产旺盛,消费不足的生产时代,消费者成为拥有权利的人,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带动粉丝的消费,通过打广告、做公益带动消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粉丝的力量不容小觑。
“所有粉丝都是文本的盗猎者。”借用詹金斯的话,晏青教授将粉丝视作积极挪用文本,并不断重读文本的读者。其实粉丝不仅仅是盗猎者,还是游猎者,他们不断移动向另一种文本,利用新的原材料,借用大众媒介中的文本对外推广自己的偶像,从而制造新的意义。晏青教授表示,由于现实中种种因素影响,粉丝中有部分已经深度卷入自我甚至进入了近乎病理的状态,产生了拟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虽然不太理智,但在养成系统以及消费主导的环境下它的出现也有因可循。
(学生代表发表想法)
回顾过去到现在,社会所崇拜的对象一直在变化,这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未来中国的粉丝文化的发展趋势依然值得继续揣摩,“粉丝是农民,而不是生产者。”其中文本的生产不仅受到资本的影响,也与商业,制度有关,依然与社会的发展有关。
讲座的最后,晏青教授留下引人深思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偶像崇拜?我们为什么喜欢的是这样一群人?”未来会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但未来,它在大家的手中。
(图文/传播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党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