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传媒学院举行“星空”读书会

2022年04月07日

4月1日晚,新一期“星空”读书会在启智楼405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参与师生共计19人,共读书籍为阿城的《棋王树王 孩子王》,由传播与传媒学院新闻系专任教师陈圣老师领读,出席嘉宾有李亚男教授和李珂老师。

陈圣老师领读

读书会伊始,陈老师询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个故事”,发现《棋王》最受欢迎,于是从本文开始逐篇探讨。不少同学提到,被母亲给儿子磨的象棋这种细节触动了。李亚男教授提出,要注意到母亲为儿子做的是“无字棋”,除了亲子之情,里面蕴含有丰富的道家、儒家思想,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去谈这部小说,很难抵达更深的讨论。

有同学提到文中对吃的描写。陈老师认为,棋王对吃十分虔诚,还以此规劝“我”:“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但当“我”反问“假如有一天不让你下棋,也不许你想走棋的事儿,你觉得怎么样?”回答是“不可能,那怎么可能?我能在心里下呀!”

恰恰是这样一个对棋痴迷得无以复加的人,却用“吃”来否定“我”的精神追求,作者构建了强烈的反差,引人深思。这段对话,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文章随后借棋王之口,宣称“那怎么可能?”,非常理想化地展现了对精神世界的捍卫。

陈老师接着讲述,认为阿城没有使用王小波那种幽默或浪漫的语言,但用一个普通的场景,把疑问融入日常生活,就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这也正是值得欣赏的原因:行文中蕴含着一种“凡俗中的诗意”。

对同学提出文中老人称“为棋不为生”的疑问,陈老师认为,除了为养性,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王一生棋下得好,虽然并没有以此获得更好的生活,但尚且能有比赛证明自己,尚且能被队上的人赏识,人们明白这含有智识上的价值。那么那些更小众、更不被人熟知的技能、想法呢?是否已经被忽视、隐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这群知青在平常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历史舞台的中心,但书中有一段,他们就睡在舞台上,还有人模仿报幕:“下一个节目——睡觉”——陈老师认为,这是阿城文章的妙处,虽然语言平实质朴,但里面尝尝含有超越生活的浪漫,深得汉语精髓的文笔,也有助于同学们以此了解历史。

李亚男教授发表讲话

关于《树王》里“不能砍树王”迷信与否,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同学以“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做引,认为大树是作为启蒙而必须存在的客观证据。有同学质疑“启蒙”的意义,或许是把人们从旧的框,限制在了新的、名曰“科学”的条框里。有同学则总结,我们不应站得太高去批判过去,是否未来的人看现在的我们,也觉得我们在“四旧”之中?

陈老师认为,科学不是铁板一块的规则,更是一种精神。此外,对迷信的讨论,脱离文本代入现实生活是难以辨清的哲学命题。他念了书中两段:“我忽然觉得这山像人脑的沟回,只不知其中思想着什么”。而《水浒》被列为禁书,主人公偶然读到野林里幸存的一本,“竟如缓缓的歌谣,令人从头到脚松懈下来”。山上仅存的树王,不就像《水浒》这类书一样么?他还建议同学们将最后烧得干净的群山,与当时人们的思想对比,认为树王更多指涉一种坚守——对思考、对精神生活、对传统文化,对自然规律的坚守。

《孩子王》因涉及较多的教育情节,勾起了一些同学的支教回忆,他们在分享经历的同时,反省“什么才是该教的”。李教授指出,讨论还应结合本书的时代背景,他简要概括了八十年代的一些运动,以及本书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的脉络。陈老师认为,个人经历的叙述已渐渐脱离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他特意挑选了几个段落,其中“牛下水”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牛馋咸,很多东西仅有咸的特质,实际毫无营养,却依旧被牛当做养分,不加分辨、争先恐后地吸取。这层对当时教育环境的隐喻,理应被看到。

“力图挖掘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生命力,有很多白话小说的影子。”李亚男教授如是说。如果说从阿城的书中感受到他对传统的化用继承、对日常的观察与抽离;那星空读书会则是从交流中感受到思维的碰撞与升华。作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它让不同的思想交流得更深入、更灵活。

本期“星空”读书会合照

(图文/传播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党晋云)

上一条:政校合作,协同发展——新葡的京集团副校长支戈壁率队到增城教育局交流
下一条:喜报|传播与传媒学院师生在第六届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活动喜获佳绩